为进一步提升综合教研室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实践能力,“卓越计划”系列教研活动持续推进。9月18日上午,杨华华老师、王偲宇老师公开课在体育馆二楼形体室如期举行,本次活动由叶灶荣老师主持,综合教研室的老师们积极参与其中。
杨华华老师的课真是充满活力与温度!她能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状态灵活调整热身活动,既有优雅的芭蕾身姿训练,又有动感的音乐配合,让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复习健身操组合时,节奏明快、动作流畅,让人不知不觉就投入其中。最贴心的是加入骨盆前倾的自我评估与修复练习,既实用又有针对性,体现了她对学生健康的细致关怀。这样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课堂,真是让人受益匪浅!
王偲宇老师的“瑜伽-拜日式体式”教学展示,堪称专业与温度并存的典范!从课堂开篇就条理清晰——先明确上课任务让大家目标清晰,再用音乐自然带入瑜伽氛围,瞬间抚平杂念、凝聚注意力。讲解拜日式时,不仅细致溯源其印度文化背景,让动作不止于“做”更有“知”,还通过亲身示范拆解每一个要点,确保大家理解动作精髓。更让人感动的是她对学生差异的贴心关照:特意用瑜伽砖为柔韧性稍弱的同学提供辅助,既保障练习安全,又不让任何人掉队;后续的两人小组核心力量练习,还巧妙融入协作感,让瑜伽课堂多了份互动乐趣;最后循序渐进的放松环节,更是完美收尾,让身心都得到舒缓。这样兼顾文化内涵、专业指导与个性化关怀的课堂,既学得到真技能,又能感受到满满暖意,实在太赞了!
岳艳丽副教授作为资深教育者,点评时既有高屋建瓴的专业视角,又不乏细腻入微的观察。她精准提炼出杨华华老师课堂的核心亮点——“以生为本的动态调整”,特别肯定了杨老师根据不同班级学生活跃度灵活设计热身环节的做法,认为芭蕾身姿训练与健身操复习的衔接自然流畅,既兼顾了体态塑造与技能巩固,更通过骨盆前倾评估与修复练习,将“健康关怀”融入教学细节,真正做到了“教”与“需”的精准对接。谈及王偲宇老师的瑜伽教学,岳教授则着重赞赏其“文化与技能并重”的教学设计:从拜日式印度文化渊源的讲解,到动作示范的拆解、瑜伽砖的辅助运用,再到小组协作练习的设计,每一步都层层递进,既让学生理解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又通过个性化辅助和互动形式,兼顾了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体现了“专业、包容、有序”的教学风格。同时,岳教授也以发展的眼光提出建设性建议,为两位老师后续优化课堂提供了宝贵方向,尽显资深教师的引领担当。
新教师张淑玲老师的评点则充满朝气与共鸣,她从年轻教师的视角出发,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收获。她坦言,杨华华老师“因材施教的灵活性”让她深受启发,尤其是根据学生状态实时调整教学节奏的能力,为自己今后应对不同班级学情提供了实用参考;而王偲宇老师课堂中“细节化的辅助指导”让她印象深刻——用瑜伽砖帮助柔韧性弱的学生突破难点,这种“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的关怀,正是自己需要学习的教学温度。张老师的点评既真诚表达了对两位前辈的敬佩,也展现了新教师积极汲取经验、努力成长的态度,让点评环节更添一份互助共进的温暖氛围。
活动尾声,全体参与人员齐聚一堂,在镜头前留下灿烂笑容,一张定格着专注与热忱的合影,为本次“卓越计划”公开课画上了圆满且温暖的句号。快门按下的瞬间,不仅记录下此刻的相聚,更封存了老师们在课堂中深耕、在点评中碰撞的珍贵时光。
此次活动的落幕,并非教研的终点,而是老师们提升教学能力的新起点。那些在课堂中收获的经验、在交流中碰撞的火花,已然转化为推动教学创新的新动力,将助力每一位老师在未来的教学之路上,更精准地对接学生需求,更专业地打磨课堂细节,向着“卓越教学”的目标稳步前行。
供稿:林俊良/编辑:傅文涛/审核:杨效勇